中国农民造城市——来自龙港的报告
2019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作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温州龙港,至此实现了城市化的华丽转身。
而在1993年新华社播发的通稿中,一组三篇通讯《来自龙港的报告》(全文见文末链接),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深遂缜密的思考、生动写实的语言,记录了大批胼手胝足的农民在龙港开疆拓土、荒滩起新城的历史创举。通讯的第一篇标题就是《中国农民造城市》。今天撤镇设市的龙港,在26年前就已被这位媒体人精准地预料到了!
而这组文章的作者是时任新华社记者、现为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他作为新华社记者时,一直以深入基层调研采写深度报道著长,在新华社就因十分突出的业务能力屡获骄人佳绩。
这组通讯被收录于2002年杭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温州乡土语文》教材。不过,唯一的遗憾是当年的编辑将“中国农民造城市”修改为“中国农民造城镇”。恐怕那时谁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龙港真的成了龙港市!
大凡能进入教材的作品都是经过严格把关、精挑细选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今天的现实能被媒体人在26年前预测到,可以窥见作者当年的功底就非同一般。没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通透把握,没有对城市化发展规律了然于胸的宏观思维,没有把握未来趋势的前瞻独到的格局视野,没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是难以让新闻作品穿越26年不仅文字依然熠熠生辉,而且还具有被现实印证的底蕴与力量。
这组通讯分为上中下三篇,描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温州农民用双手建造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的伟大奇迹。这一事件不仅开创了农民历史的新天地,而且也为中国改造传统城市提供了样板。龙港的建设者一改过去那种城乡分割,许多事由国家包下来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居民自谋职业、自建住宅、自费医疗、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这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造新型城市的业绩,充分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在3300多字的不长篇幅里,这组通讯既简炼生动地讲述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创建史,当年的创业热情与开拓精神跃然纸上,令人倍受感染,作者还从中提炼出许多农村城市化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今天读来依然耐人寻味、富有启迪。
△龙港百里水乡
上篇主要集中笔力描述了温州农民敢为天下先地“造城市”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开篇就如徐徐展开的一幅壮美的画卷,“在中国东部最活跃的开放地带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拔地而起,屹立在温州以南70公里的东海之滨。全中国几乎都听到了她的隆隆声响,感受到她剧烈的震撼”,“初到龙港的人面对这块缤纷的热土,无人不感叹:这里哪像中国农村!”,其欣欣向荣的景象与热情四射的创业激情,即使当年没有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加以呈现,也通过富有穿透力的灵动语言让人展卷可视、触手可及,如同亲临现场。
中篇则着力聚焦和回答核心问题——“温州龙港农民如何用双手为自己造一座城市”,行文逻辑缜密,内容引人入胜。特别围绕着“在一片荒野上建城,资金如何解决”的难点问题,道出了当年开拓者的改革创新之举——“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建房。”“让农民有偿使用土地,不仅体现了农民最讲直接利益的特点,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这些经验的提炼到今天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下篇则进一步延伸深化,以新城吸引劳动力和探索农民股份合作经济等关键难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地阐明不仅要造城,而且要造一座有人气、有活力、有后劲的“健康城”,从而为中国农村城市化探路。
△龙港财富广场
此文之所以能成为载入教材、流传至今的精品力作,还在于文字生动亲民,接地气有温度,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依靠地皮优势,发挥嘴皮作用”“在龙港,没有胆小的农民,只有敢闯的勇士”等,这些文字传递着改革精神与创业活力,活化了中国农民造城的创建史,26年后品读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果没有“脚下有泥”地深入基层,是很难展现这些“笔下有神”的话语。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的历史,不易成为经受得住历史检验的经典。“与历史对话、为现实留史、让未来启迪”是新闻作品始终追求的至高境界。作为新闻人,如何洞察碎片化的事实,串珠成链,提炼升华,特别是能够敏锐地从眼前苗头性动向性的事实中准确预测昭示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总结升华为规律与经验,检视着新闻人功底的深浅厚薄。26年前的新闻文字能够穿越时空被历史珍藏、被现实印证、留未来启示,慎海雄撰写的《中国农民造城市——来自龙港的报告》无疑是一篇值得深读的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