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时空,给你全新的新闻资讯体验!融媒体平台,主流舆论前沿阵地!

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2020年新闻发言人名录发布

国内 2019-12-22 12:140
  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2020年新闻发言人名录发布,共248位,比2019年增13位

  新闻发言人数量16年增加两倍多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最新版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新闻发言人名录。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共248位,其中中央部门155位,地方93位。与2019年相比,新闻发言人增加13位,其中中央部门增加11位,地方增加2位。这是自2004年起,国新办连续第16年公布新闻发言人名录。近年来,新闻发言人队伍持续扩容。从2004年首次公布的75位发言人到如今的248位发言人,新闻发言人数量是原来的3倍之多。

  焦点1

  新闻发言人有哪些新面孔?

  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设立新闻发言人

  与2019年名录相比,2020年的新闻发言人最新阵容迎来了不少“新鲜血液”。

  记者注意到,多个部门新设新闻发言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有关部门首次设立新闻发言人。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新设1名新闻发言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汪铁民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新设2名新闻发言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臧铁伟、立法规划室主任岳仲明担任。

  此外,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也新设1名新闻发言人,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秘书行政司副司长王舒毅担任。

  多个在2018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新成立的部门,新闻发言人有所增加。

  2018年3月,原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该部门发言人由3位增至4位,分别为总工程师程利伟、总规划师吴海洋、办公厅主任刘国洪、海域海岛司司长高忠文。其中,刘国洪、高忠文是首次以新闻发言人身份亮相。

  2018年新组建的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也由1人增至2人,分别为外国人管理司司长陈斌和综合司副司长孟小援。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新任发言人朱凤莲亮相,是继范丽青之后国台办第二位女新闻发言人。

  交通运输部也有新面孔。据最新名录,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不再担任新闻发言人,由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补位”。孙文剑算得上是一名“新闻老兵”,曾长期在《中国民族报》从事记者工作,长期采写介绍民族地区经济、农业、人文的新闻报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由2人增至3人,付凌晖进入名录。公开简历显示,付凌晖现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博士,高级统计师,长期从事经济分析研究工作,今年2月担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焦点2

  有哪些老面孔卸任?

  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陆慷今年卸任,任职四年多留下不少金句

  与2019年新闻发言人的名录相比,新版名录中也有不少大家所熟知的面孔离开了新闻发言人岗位。在记者会上留下诸多金句的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陆慷就是其中之一。

  陆慷2019年卸任外交部发言人职务。7月18日,他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最后表示,“因为工作安排,今天应该是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最后一次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作为即将卸任的新闻司司长,我也祝愿所有的外国记者朋友继续能够在中国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公开资料显示,陆慷出生于1968年,江苏省人,今年51岁,是一名资深外交官。

  2015年,陆慷离开驻美使馆,回国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外交部发言人。当年4月17日,陆慷第一次以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司司长的身份,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当年4月下旬出访巴基斯坦的消息。

  据报道,他也是外交部自1983年3月1日正式设立发言人制度以来的第29任发言人。

  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四年多时间里,陆慷也一直以刚健的风格著称,留下了不少“金句”。

  2016年7月14日,有记者追问,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说,“无视裁决将严重违反国际法,付出巨大声誉成本,中方怎么看”?陆慷针锋相对,“我还想强调的是,澳大利亚方面是把国际法看得太轻了。中方尊重国际法,在我们看来,如果有任何国家‘严重违反国际法’,后果不应该仅仅是‘声誉成本’。在这方面,我有四个字送给澳大利亚方面——‘殷鉴不远’”(注: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焦点3

  有哪些资深“老兵”?

  记者出身、教育部发言人续梅任发言人超11年

  有不少资深发言人继续在名录中亮相。自2008年6月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以来,续梅继续出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2020年新闻发言人名录”,她任发言人已经超11年。

  公开简历显示,续梅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国教育报刊社做过记者、编辑,先后任部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2008年2月任教育部《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副司级)。当年6月,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

  2008年7月,彼时刚担任新闻发言人的续梅在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首次亮相。前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因个性鲜明受媒体关注,其卸任引起了媒体对新发言人的兴趣。发布会一结束续梅就面对数十家媒体记者的“围攻”。续梅表示:自己会汲取前任新闻发言人的优点,比如敬业、热情和创新精神。而对于“美女发言人”的称号,她表示不敢当。

  ■ 对话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新闻发言人不能唱独角戏

  昨晚,新京报记者专访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他表示,部委的“第一新闻发言人”重视新闻发布、作出表率十分重要。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唱协作曲,不是独角戏。

  生态环境部供图

  新京报:生态环境部每月例行发布会,不仅有业务司局官员,还有专家学者等,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友宾: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新闻发言人,各个业务司局一把手,都应该参与到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中来。人人都主动宣传环保工作,回应公众关切。虽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只有一位,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有比较好的氛围,我们是团队协作,唱协作曲。

  新京报:生态环境部每月召开舆情会,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友宾:我们每个月都召开舆情会,因为新闻发布会不是闭门开会,发布会一定要跟社会对话、跟公众对话。一个话题外面如果已经沸沸扬扬,你却置若罔闻,如此麻木不仁的话,那只是单口相声、唱独角戏,发布会就会渐渐失去生命力。

  新京报:目前地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进展如何?

  刘友宾:我们要求全系统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其中,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要求每个月开一次例行发布会,现在这个工作在不断推进,逐渐在改变过去不愿说、不想说的状况。同时,我们在落实属地回应责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不少环境问题,地方应该积极主动回应,因为地方的问题,地方最了解情况,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知情权。

  新京报:生态环保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存在哪些不足?

  刘友宾:还存在很多不足。现在生态环保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确实有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把新闻工作摆在更重要位置。地方落实属地责任方面也有缺陷,对一些敏感的环境事件不愿说、不敢说,推托或者回避现象依旧存在,部分地区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我们部里先建立起新闻发布制度,给地方做好榜样示范,坚持这么走下去,大家态度会转变。

  新京报:明年在新闻发布方面,有何计划?

  刘友宾:明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好例行新闻发布工作,搭建更多信息公开渠道。我们将邀请更多的专家和公众见面,带媒体走进监测总站、卫星中心等单位,让大家更全面了解环保工作。另外,我们会拓展好发布舞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发布中来,动员更多的人来当新闻发言人,从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故事。

  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

  将邀请一线人讲中国交通故事

  昨晚,继续担任交通部新闻发言人的交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春耕表示,明年交通部将努力让新闻发布工作更接地气,邀请一线交通人讲述交通发展的中国故事。

  图/交通运输部官网

  新京报:明年交通运输部在新闻发布工作上将有哪些安排?

  吴春耕:交通部很重视新闻发布工作,为了把政策解读得更加权威、准确、接地气,今年我们已经创新发布机制,邀请部分业务司局领导参与发布工作,使新闻发布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媒体的需求,也结合不同的重点工作,把有成效、有特色地区的交通部门负责人邀请到交通部、国新办,分享推介交通发展的好办法。

  明年我国交通行业将有几件大事,包括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扶贫等诸多方面,围绕着这些热点话题,除了新闻发布会以外,交通部还将打造多款新媒体产品,让受众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交通行业新政策和我国交通发展的新成就,凸显服务性。

  交通部还计划邀请一批基层“交通人”参与新闻发布工作,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讲述交通发展的中国故事。

  新京报:如何让新闻发布工作更接地气?

  吴春耕:我们的核心工作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会通过新闻例行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介绍交通方面的新政策,对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此外还会增开一些专题新闻发布会。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官方微博 “我家门口那条路”正式上线。每个老百姓家门口都会有一条路,我们交通人的“路”就是要把大家的路修好。这个微博不仅仅是“我说你听”的官方平台,还是大家都可以参与、体验和沟通的渠道。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

  预报难百分百准 我们会努力

  昨晚,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陈振林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气象信息的发布要有敏锐性、预见性,要主动及时回应关切,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回答问题。“天气预报信息很难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我们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中国气象局供图

  新京报:气象关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气象新闻发布跟其他领域的新闻发布有什么不同?

  陈振林:气象部门的使命是让生命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因此,我们发布的气象信息,大多是为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保障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气象预测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同时,我们也会介绍面向国家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所开展的工作情况、科技创新以及坚守岗位的气象工作者。

  新京报:气象信息发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振林:在生产生活中,人民群众更为关注极端天气、异常天气、重大灾害,气象信息的发布要有敏锐性、预见性,要主动及时回应关切,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回答问题,更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公众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天气预报信息很难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我们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新京报:中国气象局明年新闻发布工作有哪些计划或新的尝试?

  陈振林:我们明年有两个重点安排,首先,联合相关部门以第一个卫星气象筹备工作组正式成立50周年为契机,做好卫星气象事业50周年成就宣传,讲好气象保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故事。其次,以《国务院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收官之年为契机,全面展示气象现代化成就,宣传气象保障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记者 许雯 邓琦 裴剑飞 吴娇颖 王俊 李玉坤 倪伟 姜慧梓)

Copyright @ 2011-2019 新华全时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备案号:粤ICP备11096607号-15

联系QQ: 450230511 邮箱地址:4502305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