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泉村的笑声
新华社西安12月11日电题:哭泉村的笑声
新华社记者李浩、陈晨
西北风呼啸着扫尽落叶,黄土高原又来到了一年中寒冷的季节。但陕西省宜君县哭泉村的社区工厂,显然与外界有些“温差”:室内暖气充足,阳光透过窗户,一半洒在缝纫机上,一半洒在刘翠翠的脸上。
这位去年才摘掉贫困帽的年轻女子,正熟练地踩着缝纫机,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渐渐成形。刘翠翠嘴角,泛出一丝笑容。
哭泉村,曾经是一个缺少笑容的地方。
为何叫这个名字?据村中长者口口相传,孟姜女哭长城后返程路过此地,又饥又渴,悲从中来,落下的眼泪化成一眼泉水,哭泉村就此得名。
一个略带悲情色彩的村名,让哭泉村多了几分苦涩味道。这里平均海拔1500米,7条巨大的沟道将村子劈得支离破碎。“不是沟就是梁,难寻下一块大的平地。浇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饭。”哭泉村党支部书记曹明红说,哭泉村的“哭”,也曾是村民困苦日子的真实写照。
贫瘠的土地,一年只能收获一季玉米,乡亲们兜里攒不下钱,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即便到了21世纪初,村里半数人家住的还是土坯房。一到冬天,寒风呜咽,听上去就像哭声,曾有村民埋怨,“咱村穷,坏就坏在这个‘哭’字上,多不吉利!”
村里的老人们或许不曾想到,脱贫攻坚,让这个“呜咽”了千百年的穷村子焕发了新生。这些年,县里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将哭泉村的传统梯田包装为风景区,村里建起了玉米加工厂,4位致富带头人办起了合作社。社区工厂、农特产品加工、光伏扶贫……多项产业不仅给贫困户带来了就业机会,还让他们成了股民,拿起了分红。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分红,合作社分红,梯田景区分红……”刘翠翠细数着今年的收入,仅各项分红就有4000多元。“去年咱就脱贫了!”
更让刘翠翠想不到的是,去年她全家仅花了1万元,就搬离土坯房,住进了镇里的脱贫搬迁安置小区。
幸福来得太突然,刘翠翠觉得“比结婚都激动”。搬家前一天夜里,她和丈夫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第二天,8岁的儿子一跨进新家,就给自己占了一间房,还安排好写字台的位置。
走进刘翠翠家100平方米的新居,三室一厅宽敞明亮,电视、洗衣机、热水器一应俱全。刘翠翠的儿子正在窗前做手工,窗边摆放着老房子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一段苦尽甘来的日子。
“现在安置小区有暖气,进门还要脱外套。”刘翠翠笑出了声,起初自己还挺不习惯的。
今年,社区工厂开在了家门口,当了多年家庭妇女的刘翠翠成了每月领1000多元工资的蓝领工人。“等技术再熟练些,明年就能赚到2000元。”刘翠翠对未来充满希望。
67岁的脱贫户韦文信同样是在去年搬进安置小区的。在这里,他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当一名理发师。12岁那年,韦文信曾自学理发,希望开间理发店,但困苦的现实将这个梦打碎。村干部知道这段往事后,为老韦买来工具,“文信理发店”的牌子便挂了起来。
“这是推子,这是剃刀,这是围裙,大镜子挂在墙上。”韦文信翻着工具袋向记者介绍,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没想到,老了老了如愿了!现在,我们哭泉村真应该改个名字,要叫笑泉村!幸福村!”一语说罢,韦文信开怀大笑。
临别时,韦文信向记者指了指房门上的对联,红底黑字的横批写着“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