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楂“出山”记
新华社济南4月29日电(记者王志)“别看这1亩地山楂,肥料、养护投入也不少,家里本来收入就不高,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等着花钱。现在库存的1000多斤山楂卖了3000多元,加上春节前卖的2000斤,总共收入1万多元,心里总算踏实了。”济南市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川道村贫困户李友春喜笑颜开。
川道村地处泰山北麓天麻岭脚下,是山东省级贫困村。全村240户种植山楂,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达200万斤。
川道村出产的山楂有个好听的名字——“川道红”,个头饱满、口感甜糯、品质好,是制作冰糖葫芦、糖霜山楂、山楂糕等好原料,往年春节后每斤能卖到四五元。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今年市场需求萎缩,加之山区交通运输受阻,原本抢手的山楂陷入滞销困局。
“种山楂很费力气,从种植、挂果到采摘全靠人工,村民辛苦一年就指望这笔卖山楂的收入。”济南市历城区税务局驻川道村第一书记赵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特别是开春后气温逐渐回暖,山楂不耐储存,库存山楂再卖不出去,村民损失就大了。”
历城区税务局走访发现,疫情中不仅山区农产品运输销售受阻,影响群众增收,一些以山楂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也面临原材料短缺问题。
税收大数据“牵线搭桥”,为小山楂“出山”带来了转机。历城区税务局迅速利用增值税发票数据应用分析系统,以“山楂”为关键字进行进项发票查询分析,并结合运输成本、需求规模等因素,成功匹配到有山楂需求的食品深加工企业山东飞龙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飞龙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唐慎全说,山楂果脯、山楂蜜饯、山楂罐头是公司的主打产品,每年山楂采购量在5000吨以上。“今年疫情突发,农产品运输受限,原材料进不来,企业复工复产受到影响。”
供需双方一拍即合,飞龙食品公司很快与川道村签订协议,一下收购了村里5万斤库存山楂。“我们还考虑跟川道村建立长期供销关系,优先采购这里的山楂,不但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还能为山区群众脱贫出一份力。”唐慎全说。
“有了大数据‘做媒’,滞销山楂找到了更多销路,现在全村近10万斤库存山楂都卖完了,大伙高兴!”川道村村委会主任张德国说。
自2018年与川道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历城区税务局坚持特色产业扶贫思路,引导村民成立川道红果品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投入10余万元帮扶资金,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山楂上做出“大文章”。全村去年收获的山楂卖出近600万元,如今川道村已实现全面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