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时空,给你全新的新闻资讯体验!融媒体平台,主流舆论前沿阵地!

纪念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董晋

文化 2021-06-05 16:048200人民新闻网 熊绍君

文/熊绍君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董晋先生2021年5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江西南昌逝世,享年91岁。我是2021年5月30日才得知此噩耗,内心十分悲痛,几天都缓不过劲来,直至今天才安定下来写点纪念性的东西聊表心意来祭奠他老人家!愿董老在天堂一切安好!

董晋老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文坛,特别是江西文学艺术界的一个重大损失。董晋老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其精神与思想永垂不朽必将光耀千秋万代!其英名永铭史册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我们将永远纪念他!

董晋先生号百岁学人,时称海蕴先生,系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人,生于1930年,大学文化,江西省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和鄱阳湖诗派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家、书法名家,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兼基金委员,中国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

他长我36岁,我与他可谓是忘年之交,我们虽然认识、接触与相处时间不长,但彼此相交相通相知却很深。我与他是2017年经朋友介绍在江西省南昌市相识的。

记得当时朋友一见面就要我对董晋老先生作专访,说要让董老的思想、精神、文艺成果与风采魅力全面展现出来,启迪心智,熏陶后人,光耀文艺界,推动新时代!我对朋友说:你的心情与对董老的敬爱我能理解,但你的想法过于简单与幼稚,中国报道是国家级主流媒体,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打造的中国大外宣平台,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新闻的发布平台,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风采魅力的权威平台,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大舞台,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纽带,写文发文的要求与标准是蛮高的,要先报选题,经批准方可采访调研发稿,不是你想宣传就能报道的,是有严格的程序的,这是中央的媒体平台,又不是某个私人领地,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朋友若有所悟地说:哦,我真的幼稚!我明白了,怪不得中央媒体的稿子很难上,谢谢熊总点拨。我对朋友说,我先和董老见面,了解接触一下再作定论。朋友感激地说,好的,谢谢熊总。后来经过几次的接触叙聊,发现董老非同凡响,确实不简单,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并得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昌照、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国学大师季羡林、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等领导专家学者的看重、肯定与赞誉。我对朋友说,你看人真准,董老很有内涵、很有故事、很有新闻价值,值得宣传报道。于是我便下定决心要为董老做点什么。后来我们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俩人从相识到相知再相印,彼此非常的信任与友好,他先后三次邀请我单独到他住处叙聊并共进午餐晚餐。2018年10月15日他曾为我赋诗一首:赠熊绍君先生 熊熊烈火正青春 绍福求真练赤金 君子情怀抒壮志 文章品德喜双馨 熊绍君先生雅存 百岁学人董晋 撰书。我也为他赋诗一首:老 当 益 壮 颂 ——为文学名人董老而作 熊绍君 戊戍狗年三伏暑季,吾曾慕名采访董晋老先生,董老首倡并参与组建”中华诗词学会”,兼任主委、研究员,创江西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和鄱阳湖诗派,著书立说二十余部,公开发表格律诗三千多首,受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昌照、原文化部长贺敬之、国学大师季羡林、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大师的高度评价与首肯。吾深为董老之文学造诣和精神境界所折服,景仰之情油然而生。随后,其盛情邀请吾加盟江西鄱阳湖文学研究会,报会通过,并委于名誉会长兼《鄱韵》杂志顾问之高衔,荣幸之至,欣然受之。近日,吾公差江西之际应邀赴季会,董老不顾八十八岁高龄与会,吾惊讶敬仰,故赋陋诗颂之。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一片丹心向朝阳,中国文学在心堂;年近九旬恒写稿,榜样造诣相当好;老骥伏枥志千里,董老雄心让人喜。2018年10月16日修改于北京。他曾试图让我帮他接掌鄱阳湖文学研究会,被我坚决拒绝了,我跟他说:董老,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看重与信任,但我志不在此,对文学我基本没什么兴趣,我一直是个领导,又读了五个研究生,我热衷于社会政治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我感兴趣的是如何把我们的国家做优做强迈向辉煌;我的目标是服务大众造福社会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的工作职业是新闻采访与调研,笔绘沧桑,文抨时弊是职责所在;加上我是中国报道总监兼主编即栏目的一把手,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事情很多,我还有将近一百个社会兼职,再一个我在北京,你们在南昌,相隔几千里。也就是说兴趣爱好、工作事业、目标方向、人生重点、时间空间决定我无法投入其中,但你们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我定当竭力而为。他接着退而求其次地说,现在两个事你要答应我,帮我的忙:一你要挂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和《鄱韵》杂志的顾问;二你人品好站位高能力强看人准,要帮忙推举出可靠的人。我说,董老第一个我答应你,但可能做不好,只是挂个名而已(后来证明,我只参加了两次会,后来根本无暇顾及)。第二个不是我不答应你,而是我做不到,因我对鄱阳湖文学研究会成员根本不了解,只认识里面几个人而已,我不能说,更不能做不负责任的事,不过,高术三这个同志蛮用心用力的,对您很敬仰,文字功底可以,也有文学方面的兴趣,并且他退休了有时间保证,可以考虑让他做个副会长兼秘书长而不是现在的只做个副秘书长。其他的您可搞无记名的民主测评,听听大家的意见,而后再根据您的观察与了解来决定,也可采取自荐、他荐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还可设主席团,轮流做会长,一人任一年,看谁做得有成效有发展,最后确认由最出色的那个人担任。或就这样维持现状,顺其自然,事到事边来。但驻会会长仍由姜方保同志担任,此人虽然文学功底薄了点,但忠诚厚道,成熟稳重,为人友善,在部队和政府机关担任过团处级干部,有领导经验与水平,能拢得住人。我还跟他说,民间团体的生命力在活动,没有活动名存实亡,早晚要走向灭亡。

2018年9月6日我专程从北京赶到江西南昌对董老进行了专访,那天董老特别高兴,非常兴奋,精神焕发,甚是健谈,把他一生的经历与喜怒哀乐全盘托出细数讲给我听。我当时也为其所动容所感染,当即向董老表示,我一定尽我所能把您曲折艰难而又辉煌灿烂的一生记载下来,把您的无限魅力与风采展示出来,把您对国家文学艺术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宣传出去。我说到了,也做到了。2018年10月17日一篇长达一万伍仟多字(实际是写了二万八仟多字,被总编砍掉了一半),标题为《文化名人:江西董晋老先生的文化艺术人生》的长篇通讯刊载在中国报道神州风采栏目,而后全球三十多家新闻媒体转载了,其中国内有人民新闻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环球新闻网等,国外有欧洲新闻网、非洲新闻网等五大洲新闻网及美国新闻网、俄国新闻网、日本新闻网等主流国家新闻网站。影响颇大,反响也好,引起了北京方面领导和江西省有关领导的关注与重视,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我们的新闻管道将此文链接给了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阅示,省领导很高兴很满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领导还专门过问了解。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和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朱虹还寄望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多研究多写作多宣传江西佬表和江西人物。我把此意见转达给了董老。为贯彻落实省领导意图,提升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在全省、全国、全球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可给会员们创作发表的机会,还可赚一些广告宣传费、战略合作费和稿费,解决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经费不足的问题,于是我策划了中国报道与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共同开展宣传报道江西人物、江西老表和江西精英在他乡的专题展示活动,江西省和中国报道的领导都首肯看好,当中国报道全部准备就绪时,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却告知找不到公章,搞得不上不下,不知怎么办,单位领导狠狠批评了我一通,说我找的什么单位?办事太不稳重了。这事姜会长也知道一些。就因为这事中国报道和我与鄱阳湖文学研究会渐行渐远。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和董老的情谊,个中缘由我略知一二,在此无需多议。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董晋先生呢?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董老一辈子可谓是: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贡献了一生,他从不索取,只知默默无闻的奉献,其精神可嘉,其品德高尚,其成果累累,其思想纯净。董老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8岁开始赋诗,至今整83年,写下大量论文、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仅诗词就有五千多首,公开发表格律诗词三千多首,著书立说二十余部,首倡并参与组建“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首创了富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鄱阳湖文学流派。董晋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而且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成就了得,其书法、绘画作品多次上了中国邮票,并登上首日封,国家邮政局还专门印发了署有其名的纪念邮册……其文学艺术成就受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昌照,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国学大师季羡林,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国级大师的高度评价。

董晋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文艺坚守者、创造者、成功者。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董晋有着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他对文学艺术的坚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激励来者,照耀千秋。他自8岁创作始,八十多年如一日,任凭时俗更叠,环境变迁,也无论自己境况艰难,命运多舛,还是风调雨顺,前途似景,始终用自己手中的笔,耕耘在文艺的百花园里,一刻也不曾动摇、一分也不曾漂移、一步都不曾放弃,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为中国,特别是为江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董晋自参加工作来至退休后可谓是:六十年不改初心,四十年退而不休,这是对文艺事业的何等忠诚,对文艺价值的何等推崇、对文艺前景的何等憧憬。当今我们有的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人退休之后,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而无所事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董老则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笔耕不止,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快乐地、创造性地奋斗着、拼搏着,这不只是出于强烈责任感,更是出于对中国文艺事业的崇高使命感;这不只是对文艺事业的一腔热血,而是把中国文艺融入了骨髓、化成了细胞;这不只是一般的文艺作品,而是每篇文章、每首诗词、每幅书法都渗透了他近乎哲人的深邃智慧……董老原来只是江西省都昌县的一名老师、一位校长,虽然身在县城,但心系着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他提前退休后竞被选上了县作协主席,随着文艺事业影响的扩大,董老才离开都昌县来到省会南昌,在人才济济、名人众多的省会也声名鹊起,后又到北京参与筹组“中华诗词学会”。由于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加之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所以在实际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非同一般,以至在全国性会议上,多次接触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国学大师季羡林、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昌照等,他们都对董老的工作能力、忠诚敬业和文艺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毅然为其题词、题匾、题刊名……也就是说董老完全凭一己之力,辛勤在中国文艺之路上艰难跋涉,以至渐攀峰头、渐入化境、渐得圆满……董老曾经对我说:“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或者共同价值,我们鄱阳湖文学流派所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这是道德所要求的。没有真善美就没有道德,中国需要道德,世界也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我只喜欢文学,其它的事不会做,写文章、写诗、写书法就有劲,也有灵感,乐在其中。许多人一心想赚钱,贪得无厌,但是一些人生活得并不幸福,为什么?就是缺乏了文化,所以文化是社会需要的,我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努力满足这种需要。”他就是这样把创作当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领祖国和人民向前向上,这是多么崇高的一种格局与境界,所以我们纪念他首先就是因为他有这种高尚伟大的精神与思想。

第二,董晋对中华诗词的传承作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董老从八岁开始学写诗,在八十多年的文化历程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上,而且很多都是格律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文学界几乎都是自由诗,无论是文艺和政治类报刊上的诗歌专栏,还是全国性的诗歌专业杂志《诗刊》,大抵都是如此。但这时董老已经在格律诗上学习创作研究了三十年,他以超乎常人的眼光,看到了格律诗的生命力,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看到了强调自由诗的片面性,于是,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首倡并参与组建“中华诗词学会”。他曾跟我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任江西都昌县作协主席,那时我预感到中国文化的春天要来了,但看看报刊上发表的诗作,几乎都是‘自由体’,很少有律诗发表,我想不对,文化要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传统文化的发展。于是我提出要建一个全国性的诗词组织,开始我提出叫‘中华诗词家协会’,但当时中宣部有关人士认为,‘五四’后写律诗的就很少了,能成‘家’的就更少了,为了诗词的长远发展,审批时改为了‘中华诗词学会’,并于1987年正式成立。”在诗词的创作上,董老对以黄山谷为首的江西诗派所奉行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新诗之法颇感不妥,提出了几乎针锋相对的鄱阳湖诗派主张,那就是“扎根现实、直面人生、不求古雅,但写真情”,得到了时任江西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的俞林同志重视,使《中国格律诗的现实价值》一文发表在1984年的《江西文艺界》特大号上,反响热烈,也使鄱阳湖文学流派博得读者的广泛好评。远在北京的红学专家紫军先生这样评价董老:“可贵的不仅仅是董晋的诗词创作实践,还有他为复兴中华诗歌而进行的奔走与呐喊以及他的理论探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是董老提倡并长期践行的风格,既典雅又清新、既自然又天成、既有意境之美,又有现实之美,让人爱不释手,令人长久回味,使人受益匪浅。一扫许多诗人认为的“悲愤出诗人”的陋习。正如胡寅《酒边词序》中谓眉山苏氏之作的“一洗倚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譬如董老的“鄱湖一帜卷长风,四化歌传广宇中。帆影鸥波清梦远,酒边人唱大江东。”意境之优美,气势之豪迈,自信洒脱洋溢在字里行间。再如董老的另一首:“张扬格律破重关,雪浪排空剑气坏。叱起鄱阳湖上月,龙光熠熠斗牛间。”诗中之意与大文豪郭沫若的:“爱山还爱海,山海俱爱之。山体严格律,海是自由诗。”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破重关”的熠熠龙光。当内容与形式面临矛盾时,让形式服从于内容,不要过于呆板,而要变通格律。再譬如,董老1991年寄给美国《晚芳诗刊》的一首《寄怀》云:“人生求索路漫漫,百岁韶华一瞬间。红叶离枝犹恋树,白云出岫尚依山。岂无尘虑怀忧乐,纵有喧嚣视等闲。何处营巢栖越燕,鄱阳湖畔子凌滩。”这首诗名曰《寄怀》,实则描写抒发的是漫漫人生;表面写自己“营巢”在“鄱阳湖畔”的情结,实际表达了海外华人的“家乡情怀”,激发了他们的强烈共鸣。特别是“红叶离枝犹恋树,白云出岫尚依山”句,以物托志,直抒胸臆,锦言妙句,宏放浑厚,饱含哲理。果不其然,此诗发表后有二十多位不同国度的诗人与董老唱和。董老的诗词关注生命与世界,立意高远,豪放洒脱,抒情宏大,具有大师的胸襟和高度,这里仅以一首为证:“地球村里患无穷,绿色森林劫难重。稀有珍禽频灭种,偏多废气直凌空。烽烟处处争军款,恐怖年年竞杀功。人类相残何日了,敢将冤逆问天公。”面对局部战争、宗教争斗的复杂表现和工业化以来地球生态的严重恶化,诗人心急如焚、大声呼吁。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人感动。这使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的话:“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唯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董老诗作的许多主题是“有感而生、有情而发、情动于衷、语自心海、震撼灵魂,天然自如,不事雕饰。”使用的语言精炼而凝重,经典而不腐,通俗而不平庸,含蓄而不直露,精确而不生涩。以文字出面,用故事说话,让论据证明,给读者指引。几乎所有的文章全无一般作家常常出现的“庸瑟肃杀之气,凄凉冷漠之心,孤独萧条之感和消极忧愤之情。”董老的诗词创意与创作取得公认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界有实力有影响的知名诗人,多次受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年会,中国作家协会迎春联谊会和中国作家协会重要会员北戴河休假和省市县各级的专业会议,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昌照、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国学大师季羡林,现任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原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芳、吴官正、原江西省政协主席钟起煌等领导和专家都高度评价董老为中国文学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并纷纷题词题匾,合影拍照。

第三,董晋创立了有中国地方特色的鄱阳湖文学流派。他一直致力于创造一个有江西特色的文学流派,他从小生活在、长大后又工作在鄱阳湖边,由于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又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所以他决定创立鄱阳湖文学流派,他确定了鄱阳湖文学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他先在都昌县成立了鄱阳湖文学社,创办了《鄱阳湖文学报》,培养了一大批文艺新人。他朝着“文学的终极关怀”,一步一步艰难跋涉,一天一天的精心打磨,一路风雨,一路凯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心无旁鹜,任劳任怨,在浩繁的文学大海中寻觅着、思考着、规划着、践行着,终于逆向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陶渊明处,发现了流淌在历朝历代鄱阳湖畔文化人及其作品中、至今都不曾中断、尚没有抽象出来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风格,将其命名为“鄱阳湖文学”,紧接着董老整理归纳了一系列鄱阳湖文学创作原则、创作风格、创作方法、创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推广活动,包括创办《鄱阳湖报》、《鄱韵》杂志,成立鄱阳湖文学社、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并召开了多次鄱阳湖文学论坛,事实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鄱阳湖文学流派”。他提出了鄱阳湖文学流派的创作原则是“四化”,即诗化生活、净化灵魂、情化人生、爱化世界,也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作贡献。创作风格是陶渊明的“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抑扬爽朗。”和欧阳修的“自然清丽,明畅简洁,淡然物外,抒情委婉”及西方人士的“和谐的沉思”和“单纯动人的美”;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创作目标是“具备民族特色、富有地方特色和个性艺术独特风格的文学,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董老提出了‘鄱阳湖文学’的理念,同时确立了鄱阳湖文学创作四原则。

第四,董晋对文学理论的升华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提出并首倡创作悟象思维。他在《作家创作的三种思维》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基于主体和认知的悟象思维,原来人们以为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就可以创作了,其实不够,中间要有悟象思维去转化,如果没有三维空间,就容纳不下创作素材的纷繁复杂,也难以进行真正的创作。与自然科学中创造发明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自然科学中搞发明创造相对容易些,而在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学创作理论上要有新的突破创新是非常艰难的。但董老在自己的文学创实践中,发现并提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三种思维即悟象思维,这是符合创作实际与人的思维模式的,得到业界的认可,这是一个非常难得而又了不起的创新与突破,是对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大完善与发展。

第五,董晋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董老的书法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书法理论作后盾。而人文底蕴来自于长期学习、领悟、消化、吸收和创新,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当今的书法家能吟诗、填词、作赋的特别少,有的甚至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故有人从严格意义上把这些人称为“字匠”,而不是书法家。董老则不同,他从小学诗赋诗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创作研究实践也有整整一个甲子。由于长期的努力,他对中国文学韵律之美、线条之美、含义之美,有了全面完整而熟练的把握,同时把诗词的意境之美,凝炼之美和现实之美巧妙的融入书法创作实践。正因为如此,董老的书法作品在内容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写他人的内容。无论是警句或诗词,都是自己创作的,所以他的书法是诗书并茂,理法兼优。与其他书法家主要写古诗词、古警句,没有自己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董老自撰的洋洋洒洒两千多字的《庐山赋》:自书了十二米的长卷,让人震撼,给人力量,使人陶醉,业界评价极高。二是从书法作品的量上看,警句较少,而诗词内容较多。董老曾说,一定限度内的字数越多,越彰显书法魅力,书写难度也相应更大,从整体布局到每行、每字,每个意境的变化,就能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书法的线条与诗词的内容共舞,抑扬顿挫,刚柔粗细,狂敛方圆,因情而流淌,因心而铺展,因需而变化,让人在一张一弛中体会美、享受美、感化美。董老书法之美是独特的,几乎形成了“董晋体”。人们欣赏董晋书法,那一点、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一勾,每个笔划既成规范、又有灵动,每笔都恰到好处,每行都相映成趣,每幅都流转圆满,在惊叹之余,我想起著名红军书法家、新中国第一届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的二十字“习字诀”:“先与古人合,后于古人离,取诸家之长,创自己风格”,这种被著名书法家启功称为“千秋翰墨舒同”的舒体,就是在书法先贤基础上,扬长避短,融会贯通的结晶。董老也似有舒同风范,他熟读古代碑贴,王羲之的俊彦、赵孟頫的骨力、米芾的豪放、怀素的纤细、王庭坚的流转、颜真卿的厚重,他烂熟于心。董老作书,总要根据字数及内容,凝神思索片刻,通过这种思索来谋篇布局、揽总定调,当头脑里有了一个清晰的书法意象后,提笔一气呵成。这几乎成了董老的习惯,有了这个习惯,一幅书法作品就好像一个战场,每个字、每个笔划犹如千军万马,董老便能有效“调兵遣将”,使其各扬其长,各得其所,并凝成整体合力,从而诞生上乘之作。正因为如此,董老的书法具有很高的市场美誉度、润格费也一高再高,人们甚至以拥有他一幅书法作品为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中国邮政不仅先后两年印了有董晋先生书法作品的“名信片”,在全国发行,而且还精印了两本《邮集》,其中收录了董老多幅诗书并茂的作品,是他个人的《邮集》,标价伍佰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据说在江西省没有第二人享有这一尊贵殊荣。

第六,董晋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科学没有国界,文学虽然有别于科学,但从纯文学角度也应当是没有国界,董老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董老曾跟我讲,他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的交往交流,让外国人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此,2005年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授予他“首批特殊贡献专家金色勋章”,我曾亲自看到并触摸了这枚勋章。董老真的不简单,非常了不起,他用自身的存在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董老曾告诉我,当了解到新加坡有个“新声诗社”,他便毅然挥就一首“八句诗押五个韵”的高难度格律诗,寄过去了,诗曰:“久慕南天诗社名,卅年吟苑奏新声。渡洋欲学骚人笔,隔海欣传墨友情。秀水名山酬骥志,星洲彭蠡结鸥盟。高擎一帜东南亚,故国唐音共继承。”诗中不仅赞美了《新声诗社》久慕之名,而且表达了自己三十年如一日用格律诗“奏新声”的实践;不仅抒发了全球华人的“笔友情”,而且提出了新加坡与中国“结鸥盟”的心愿:不仅立下了中新两国“高擎一帜”的宏伟志气,而且勾起了新加坡华人的“故国唐音”。此诗律之工整,韵味之浓烈,文字之优美,意境之高远,让海外华人敬佩不已,“一诗激起千层浪”,此诗立刻在新加坡华人诗友中引起强烈共鸣,随即董老又写了两篇文章《谈中国诗歌走向世界》和《论中华诗词继承、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并先后在泰国的《星暹日报》发表,更是在东南亚产生轰动效应。2007年12期,由国务院主办的《对外大传播》上,还以数千字篇幅,发表了董老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报道。

董老从小喜欢写诗,也正是从爱诗、学诗、写诗、研究诗一步步跨入了作家行列,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兴趣非常广泛,悟性非常灵敏,写作非常勤奋,除写诗外,还填词、作赋、写歌、写小说、写散文、写论文、写影视剧,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都涉足,并取得公认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界涉足最广泛的作家之一,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艺术界和一些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正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昌照先生在“中国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休息室向其他诗词学会领导同志当面介绍董老时所说:这是江西的董晋同志,很不简单,很了不起,是个文艺全才,这次中国诗词学会成立就是因他发起而立。这些天,我回顾与董老的接触交往,回眸董老的光辉一生,我清晰地看到:董老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并不优美的环境里,在近乎磨难的岁月里,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江西、为中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令人敬佩、令人景仰!董老犹如他所创立的鄱阳湖文学一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江西的、也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董老是江西文化名人、也是中国文化名人、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名人。董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并永远激励后人,照耀千秋!董晋先生永垂不朽!我提议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董晋纪念日,每年的这天开个恳谈会,追忆董晋先生。妥否?请大家复议。同时,我提议大家提起笔,开动脑筋为董老祭文,形成文集《纪念董晋》。

2021年6月3日作于北京

Copyright @ 2011-2019 新华全时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备案号:粤ICP备11096607号-15

联系QQ: 450230511 邮箱地址:4502305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