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萍乡生产的陶瓷精品
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
瓶底落款
据当时曾任瓷厂厂长汪璠的《萍乡开办瓷厂》一文介绍:“萍厂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瓷石,在上埠附近生产,产量丰富,品质很纯,粘性很好,可以单独制坯。”“原来釉面白度不高,通过多种试验,改进了白釉,可用于美术瓷及脱胎瓷,配置了颜色釉,特别是龙泉釉及牙色釉,颇受用户欢迎。萍厂创制了产品式样及高级陈列品。”可见,当时萍乡瓷厂的科学技术人员,在战争年代如此困难的环境中,依然为瓷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有所发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了上海和南京,九江危在旦夕,设在景德镇的江西陶业管理局和从九江迁往靖安不久的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1938年8月)先后迁至萍乡上埠镇,10月10日接管了萍乡瓷厂,并将萍乡瓷厂改为“江西省陶业管理局萍乡瓷厂”(简称“陶局萍厂”)。一年后,江西陶业管理局撤销,先后归属江西省建设厅、江西省工商业管理局、江西兴业公司领导,中途曾更名为“萍乡瓷厂”“民生瓷厂”,最后改为“江西萍乡瓷厂”。当时的江西省政府先后拨款147万元用于更新机械设备,发展生产。这一期间,来到萍乡的陶瓷专家有汪墦、张浩、邹如圭、舒信伟、张犀侯(以上5人留学日本)、彭友贤(留学法国)等;景德镇制瓷熟练技工有任礼熔、潜方鸿、李广炎、张楹顺、何云生、王喜魁、金元栋等。因此,萍乡上埠在陶瓷生产和陶瓷职业教育方面,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上埠当地的瓷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因日军三次窜犯萍乡,原江西陶业管理局、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撤离萍乡。萍乡上埠在6年之间一度成为我国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江西省陶业管理局萍乡瓷厂以生产工业用瓷(电瓷)为主,同时亦生产日用瓷、美术瓷和化工、医药、耐火等专业用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萍乡电瓷生产规模在当时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年产各式直脚弯脚电碗、蝴蝶电碗、活动葫芦、夹板等电瓷200至500吨。当时的军政部、交通部以及省内外公路处、铁路局、发电厂均使用萍乡电瓷,为全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普通民用瓷的生产规模亦很大,年产量约60至80万件。美术瓷部生产各式餐具、咖啡具、瓷板挂盘、花瓶以及雕塑细工陈列品,年产量约2万件。
1939年初到1941年秋,江西陶业管理局美术室主任彭友贤来到萍乡,担任陶局萍厂的美术部主任。他自幼酷爱美术,能诗会画,1922年考入上海美专,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国画系,师从潘天寿等国画大师;1930年与吴作人等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国立美术院,攻读图案及装饰美术;1932年学成回国,先后在武昌艺专和北平艺专担任教授,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在绘画方面,彭友贤善于吸收古代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及图案中的可取因素,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他擅绘花鸟和猛虎,挥毫胸有成竹,成画栩栩如生。1935年,彭友贤被聘为江西美术事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36年,他任江西陶业管理局美术室主任,自此与陶瓷结缘,立志改良中国陶瓷,倡导国瓷现代化。在萍期间,他与相关人士醉心于瓷器改良,精心配方、设计,率景德镇优秀技工,大力发展美术瓷、仿古瓷、青花瓷等,设计图纸数以千计,成效卓著,生产的这类瓷器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当时生产的美术瓷、仿古瓷虽然数量不少,但是,由于战火纷飞,社会动荡,能保存至今的产品数量稀少,即使在萍乡地区也已鲜见。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少量的遗世品主要掌握在博物馆和民间收藏者手中。据笔者所知,民间收藏者手中有堆釉天青地白松鹰纹尊(底部有方形篆体“陶局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天青釉瓷塑太师少师尊(底部有方形篆体“江西省民生瓷厂出品”九字三行无边栏青花款)、豆青釉花浇(底部有方形篆体“江西省府建厅萍厂制”九字三行无边栏青花款)、堆釉豆青地白芦雁纹尊(底部有方形篆体“陶局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豆青釉军持(底部有方形篆体“赣建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萍乡博物馆则收藏有堆釉豆青地白花卉纹铁胆油灯、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底部有方形篆体“陶局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豆青釉军持、豆青釉芒口双耳盖碗以及青釉“民生”款瓷盘等。这些瓷器代表了江西陶业管理局和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在萍乡上埠生产的精品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萍乡生产的瓷器,无论从胎、釉,还是造型、花纹上来说均属于抗战时期生产的中国陶瓷精品。据当时曾任瓷厂厂长汪璠的《萍乡开办瓷厂》一文介绍:“萍厂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瓷石,在上埠附近生产,产量丰富,品质很纯,粘性很好,可以单独制坯。”“原来釉面白度不高,通过多种试验,改进了白釉,可用于美术瓷及脱胎瓷,配置了颜色釉,特别是龙泉釉及牙色釉,颇受用户欢迎。萍厂创制了产品式样及高级陈列品。”可见,当时萍乡瓷厂的科学技术人员,在战争年代如此困难的环境中,依然为瓷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有所发明。另外,以上这些瓷器的底款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其生产年代有别。据笔者个人分析,“陶局萍厂”款的瓷器,应是1939年至1940年之间生产的,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江西陶业管理局尚未撤销,担任美术室主任的彭友贤也是在1941年秋调任江西省建设厅工程室技正后才离开萍乡。“江西省府建厅萍厂制”款应是江西省建设厅接管时生产的。“江西省民生瓷厂出品”款应是改为民生瓷厂时生产的。“赣建萍厂”款则可能是江西省工商业管理局接管时生产的。可见,带有这些底款的瓷器,大部分还是在1940年以后,直到1944年省管瓷厂迁出萍乡之前所生产的,更改落款的原因与厂名的更改有着直接的关系。
萍乡博物馆收藏的一对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属于创新设计的美术瓷精品,迄今仅发现这一对。其瓶高41.1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1.2厘米。杯形口较厚,口壁上端有一圈凹槽,外壁略高于内壁,短颈斜肩,橄榄形腹,高足胫,浅圈足。通体施黄釉偏青,足端无釉。腹部和近足胫处,分别以牙白釉堆塑一对五爪升龙和一圈海水波涛纹。圈足内以青花料书写篆体无边栏印章款“陶局萍厂”四字。
该瓶胎体厚重,瓷质洁白致密,削胎规整,造型别致,应当属于彭友贤设计的仿古改良瓷。其釉层丰厚,釉色黄中闪青,光泽柔和,晶莹剔透,用手触摸温润如玉。牙白釉堆塑的五爪双龙,颇具立体感,作升腾状,很有气势。
总之,这对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虽是战乱时期的产品,但由于当时萍乡集中了一大批中国陶瓷科研、美术创新设计的顶尖人物,以及淘泥、拉坯成型、画坯、上釉、烧成等方面的精英,加上萍乡当地有纯正的瓷土资源,因此其产品造型、釉色釉质、图案装饰都古朴典雅,皆属上乘,堪称抗战时期江西乃至中国陶瓷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