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下的不朽传说
老子曾在周王朝的藏书室,呆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年里,孔子曾多次拜访学习。到了公元前516年,老子返回故乡,收拾一番之后,他骑上了一头青牛,一路向着函谷关的方向走去,老子为什么要出关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悟道后的老子是孤独的,也是高深莫测的。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瞬息万变,世人都在大谈治世观点,但殊不知真正的治世观点是提不出来的,能够讲出来的观点都存在缺陷,最好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边想边走,但是却无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于是,一路向西远去……
直到老子经过函谷关,关令叫做尹喜,这个人同老子一样,也特别喜欢研究天文与古籍。这天夜里,尹喜同往常一样,正在观察天象,忽然看见东方汇集了一片紫云,紫色是天道之色,难道是有圣人过来了吗?尹喜连夜派人清扫了道路,准备迎接圣人。
过了几日,黄昏时分,尹喜看到远处有一身影,正在往自己的方向前行,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人一牛,这个人正是老子。尹喜早就听说了老子的大名,非常遗憾老子为什么没有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留下自己的思想。
于是,尹喜留了老子多日,向老子请教天下之事,老子也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神情显得有些落寞,他预测到了周王朝的败亡,也知晓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他深知周王朝败落的原因,并不全是君主昏庸造成的。而是在于一个规律,而让人感到无力的就是这个规则根本无法逾越,虽说现在是百家争鸣,但不管是应用哪一派的思想,到头来都会有这么一个结果,那么人力在天道面前究竟算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呢?所以想来想去,倒不如无为,既然争来争去一场空,倒不如不争,而自己此次出关的目的就是隐居遁世。
听到这里,尹喜陷入了沉默,他不知道如何反驳,一时间哑口无言,不过还是执意让老子留下文字,老子不置可否,不争、无为本意就是不用说,也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还怎么需要留下文字呢!想来想去,只能在开头写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自此才留下了《道经》与《德经》两部分,一共五千多字。
《道经》中讲的是宇宙与万物的关系,天地规则的变化。而《德经》讲的就是处世治世的方法。留下两本之后,老子一路西去,据说老子最终到了甘肃临洮,并且自临洮这个地方白日飞升,享年一百六十岁。也有人说,老子是在公元前571年飞升,享年一百岁。至于究竟活了多久,这点谁也说不清楚,因为老子出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后世人只知道老子为李姓,出于临洮。
尹喜得到《道经》与《德经》两本经典之后,将其合编成为了《老子》一书,并且创立了后世的道家思想,这本《老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的《道德经》,所以说老子才是真正的无为和不争。如果没有尹喜,他甚至一点文字也不想留下。那得道后的老子有什么感悟呢?关于这点,他在《道经》中写到过,在《老子·道经》第二十章中记载: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意就是夸奖和责骂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美好和丑陋能相差多少呢?我在看这个人世间的时候,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就像是在眺望美景一样,而我却独自安静,对这一切无动于衷,我感觉一切混沌,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我感觉疲倦,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与所感悟,而我却像什么也不懂,我真是一个愚人。我为什么与这些人不同呢?其实我与常人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已经得了道。
那老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道德经》整本书都在讲无为,老子用自己的一生也在诠释着无为,所以不管怎么说,道离不开无为。无为而治,物极必反,不与人争,是老子用人生实践的三大观念。
以上所说的就是三大观念以内的“绝学无忧”,在老子看来,人们喜欢把所有的事件分为正反、善恶两面,但善恶真的是天生就相互对立的吗?还是人们刻意树立的形象呢?我们毕生在追求的到底是自己要追求的,还是这个世界在督促我们追求的。
战国时期,法家盛行,众君主纷纷推崇法家,人们称赞法家,摒弃别家。战国之后,儒家盛行,君主治国要用儒家,人们纷纷夸奖儒家,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这些学派到底是真的好,还是时代觉得它们好呢?当我们明白这一点之后,也会变得孤独。脱离善恶两面,也就逃脱了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孤独,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就像是众人在议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你出现了与众人不同的结论一样,当人们都在兴高采烈的选择时,总有人问你为什么不那么选,这个时候你会疑惑吗?你会,而且你会忘了这道题目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文/付维)